“两类学校”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我市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多,基础教育任务重、底子薄,建设好“两类学校” 是各级党委政府办好义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市“两类学校”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一)建设经费紧缺。我市现有“两类学校”524所,其中寄宿制学校25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271所,在校学生共计152781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的42%。据“两类学校”建设规划,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征地、新建校舍、食堂、宿舍、教师周转房缺口资金约4亿元,小规模学校需要维修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共约2000万元。
(二)师资力量不足。“两类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少两难”现象。“两少”即编制少、人数少,“两难”为引进难、留人难。目前,我市“两类学校”缺编1232名,在编教师流失比较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正常教学秩序。有的教学点就是一师一校。
(三)硬件建设滞后。全市“两类学校”的 “三防”建设、学生卫生厕所建设、学生食堂餐厅建设达标率不到50%,教学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早年建成的乡镇学校、村小,大部分标准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中班班通班级比例仅为50.4%。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两类学校”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规划,分类施策,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根据生源人数、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两类学校”规划建设。如安化山区将重点放在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资源均衡上,中心城区周边区域可将重点放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配备充实师资队伍上。二是完善分类施策。针对“两类学校”不同的发展基础与需求,综合考虑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等因素,对学校建设与撤并分类施策、分步推进。三是强化标准化建设。结合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装备配备标准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相关要求,切实制定好“两类学校”校舍建设、装备配备、信息化、安全防范等基本办学标准,并予以强力推进。
(二)整合资源,统筹经费,优化师资配置。一是切实解决教师编制与待遇问题。要切实进一步创新农村教师激励机制,落实配齐“两类学校”教职工编制、乡村教师岗位补贴,提高“两类学校”教师待遇。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推动“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开展“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建成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省、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建一批农村网络联校群,以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领衔人,让“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多。三是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加强对“两类学校”建设相关的中央、省、市、县(区)等专项、配套经费进行统筹使用,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捐资助学、捐赠教育设施等形式,有力推动社会组织在帮扶乡村学校中发挥作用。
(三)强化监督,加强帮扶,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监督考核。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两类学校”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完善细化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推进对口帮扶。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学校联盟、捆绑考核、互派教师、同步教研、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三是构建保障体系。要积极推动家校社合作和家长学校建设,支持民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标准化建设,通过大数据核查、实地家访等手段,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共筑保障体系,为留守儿童织起关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