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六届三次全会专题 > 大会发言

补齐短板破解瓶颈 促进稻虾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高文斌 发布时间 : 2019-01-09 发布单位 : 益阳市政协 点击数:

近年来,我市稻虾产业取得了技术、规模、产值和效益的重大突破,已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其中稻虾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在大力发展稻虾产业的同时,也应看到产业发展面临的短板和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是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2018年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70万亩,遍布南县、沅江、大通湖、资阳等地,年产小龙虾10.5万吨,亩均效益3500元以上。其中南县已成为全国稻虾种养大县,养殖面积居国内县级第三、省内第一,南县小龙虾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了“中国虾稻米之乡”称号,南县稻虾米现已实现进京入港。但与稻虾相关的二、三产业还相对薄弱,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主要表现在产、销市场有效对接不充分,品牌餐饮带动市场发展格局未形成;技术研发和品牌集中推介缺乏力度;产品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产出旺季收购、储运压力大,龙头企业收购资金紧缺;产品营销上未形成“拳头”产品。

二是技术与服务不成熟,产业发展存在质量产量的瓶颈。首先是小龙虾品种出现退化。我市小龙虾苗种主要是依靠养殖户自繁自育与引进湖北种苗为主。苗种质量不稳定,捕捞、运输、放养后的成活率较低,小龙虾产量、质量及免疫力有所下降,病害时有发生,已显现品种退化现象。其次是小龙虾疫病。我市小龙虾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未真正起步,每年5月经常出现小龙虾偷死现象,部分养殖区突发白斑病等传染病,极大地影响了品质和产量。再次是药害与污染。在稻虾种养过程中,农民受技术水平限制,风险意识薄弱,对农药、饲料使用及进水水质把关不严,导致小龙虾大面积死亡。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领导,出台政策,补齐发展短板

一是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发展稻虾产业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稻虾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是科学制定稻虾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组织、引导、支持稻虾产业发展,加大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市场建设等产业发展政策性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与公共服务保障。适养地区建议每个乡镇安排1个养殖示范点。

三是对种养大户、加工企业在土地流转、融资保险、行政许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明确招商引资支持措施,通过大户带动农户、企业带动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四是在营销环节上集中力量打响小龙虾、稻虾米区域公共品牌与特色餐饮品牌。加快田边地头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产地和销地市场有效对接。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在全国开设小龙虾专卖店、连锁店和电商配送中心,形成特色餐饮消费带动市场发展的格局。

五是在加工环节上支持发展标准、保质、便于食用的小龙虾加工业,加大企业收购旺季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减轻产出旺季收购、储运压力。指导企业推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等国际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副产物精深加工向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拓展,开展小龙虾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六是在全产业链上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小龙虾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小龙虾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

二、完善技术体系,优化服务监管,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在育种环节,划定保护区,加强小龙虾种质资源保护;建成几个区域性规范化良种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先进技术、仪器设备,联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升良种供给能力。

二是在养殖环节,制定与完善健康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开挖养殖面积不突破稻田面积的10%,示范推广“稻虾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提高抗病能力和个体规格;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技术推广,完善疫病应急预案;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禁使用禁用药品;外来物种福寿螺泛滥的地区可推广虾蟹混养、稻虾稻蟹轮作等新模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