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六届三次全会专题 > 大会发言

努力让每一个益阳人拥有健康的心理

作者:刘轶 发布时间 : 2019-01-09 发布单位 : 益阳市政协 点击数:

2017年11月12日,鲍老师倒在了学生刀下。可怕的一幕还在眼前,新的血色猛然袭来:2018年11月17日,付老师带着九个月大的儿子纵身坠楼;2018年12月2日,12岁学生弑母事件震惊社会。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位母亲,我无法想象,这些我们努力维护着、热爱着的花朵怎么瞬间幻化成了恶魔呢?我们曾经认为心理强大的教师怎么会不管不顾结束自己和儿子的生命?3起血案,4条人命!这不仅是对当下教育的警示,更是给每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市是一个外出务工大市、留守儿童大市、空巢老人大市,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极端行为,将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明确的行政主体,没有形成分工协调机制。由于缺少行政主体及自上而下的、明确的协调机制,难以对心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社区街道、学校、医院等心理健康服务处于空架子状态,“有室无人”。口号喊得砰砰响,就是没法落实,长期以来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以学校为例,普遍存在“自欺欺人”的现象,虽然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师挂证上岗,但大部分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门可罗雀,名存实亡。各部门心理服务仅仅成了应付检查的“道具”,心理咨询工作资料作假,形式主义十分严重。

二是心理健康人才队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结构失衡。以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为例,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看,按每1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来推算,我市学校共需要 410名左右的心理教育专业人才,而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不足100人。从质上看,现在我市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等,他们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基础,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基础设备及研发投入不足,心理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咨询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各单位心理咨询的需要。不少学校、社区、医院心理咨询中心设施单一,很少利用。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筑牢社会心理安防屏障,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为建设“五个益阳”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益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统筹推进我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二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知识传播,提升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心理咨询志愿服务体系,设立心理急救热线,开通网络咨询平台,为群众提供免费公益的心理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三是发挥好学校的核心疏导功能。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平台作用,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要按照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学校心理咨询室要真正动起来、用起来。

四是培育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建议对新青年成婚前以及育儿前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普及培训,办好家长学校,使每名家长都能正确地辅导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培养人才,建强服务队伍

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科普、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等,需要专业人才提供服务,而现阶段想拥有大量心理专业人才不太现实。建议采用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我市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为社会提供心理服务。根据需求逐步增加心理专业人才的编制,切实保障心理专业人才的建设。

三、加大投入,搭建“网格化”平台

建议将社会心理服务列入我市财政支持的重点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中,搭建全市网格化心理服务平台。纵向上,搭建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树状”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各行业、城乡社区基层、社会心理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分系统、分领域构建“网格化”心理服务平台,最大限度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