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精选政协杂志 > 理论研究

提高政协组织化程度增强政治引领力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9-06-06 发布单位 : 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承担着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使命任务,极大拓展了政协事业的发展空间。任务越艰巨、使命越光荣,越需要认真审视政协工作的薄弱环节,做好“加强和改进”这篇大文章。目前来看,界别作为政协的基本组成单元,组织化程度需提高;专委会工作作为政协的基础性工作,覆盖面需拓宽;中共党员委员作为政协工作的“关键少数”,作用发挥需加强。

新时代政协工作的内涵和重点、环境和条件、标准和要求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以新的思路理念、新的探索实践,着力攻坚薄弱环节,树立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样子。

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各地政协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中办意见过程中,涌现出不少以党建引领组织建设和履职实践的新探索新经验。通过梳理提炼各地政协的创新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一入四建”,即实施“全员入委”、建强专委会分党组、建立专委会委员小组、建立委员党小组、建立委员联系机制,健全政协党的组织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落实到政协工作各方面。

实施“全员入委”提高政协组织化程度,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已有13个省级政协把界别委员全部编入相对应的专委会,增强了专委会的工作力量和委员的归属感,拓展了委员履职活动的组织依托,也为全面加强政协党的建设夯实了组织基础。

安徽省政协在充分协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保持专的优势、尊重委员意愿、合理安排规模、利于抓好党建”的原则,探索了“全员入委”的新路径。保持专的优势,就是专委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以专委会联系的界别委员为主体,充分考虑各专委会职责定位与委员专业领域的契合度。尊重委员意愿,就是结合委员个人报名、专业特长、地域分布等因素,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和统筹安排。合理安排规模,就是将专业特色不明显的界别委员安排到人数较少的专委会,使每个专委会组成人员规模在70-100人之间,保持大体均衡。利于抓好党建,就是适当安排熟悉党务、统战工作的党员委员,参加民族和宗教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等党员较少的专委会,为落实“两个全覆盖”打下坚实基础。

建强专委会分党组,筑牢党建工作“关键一环”。对于政协机关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各地政协基本上构建了“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委、基层党支部”上下贯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对于如何面向委员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则是从党的建设“关键一环”专委会最早开始破题的。早在2015年,全国政协就率先在各专委会成立分党组,发挥在专委会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此后,地方政协积极跟进,结合实际探索专委会党的建设和履职工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格局。一些地方将不在党政领导岗位上的政协专委会负责人的党组织关系转到政协,加强统一管理。有的参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推动各专委会分党组严肃认真地召开年度民主生活会,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层层传导、层层强化,展现了政协党的建设的新气象。实施全员入委后,专委会工作量增加,工作要求更高,建设强有力的分党组更为迫切而重要。

建立专委会委员小组,重塑委员履职的“活动单元”。全员入委使各专委会人数增多,为开展好经常性学习和履职活动,有必要创建易于组织、便于履职的“活动单元”,构建起“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运行模式。具体操作上,可根据各专委会职责定位、工作特点、任务分工、委员结构等情况,在每个专委会设立若干委员小组。每个委员小组中党员委员应占一定比例,各专委会的同一界别委员应编入同一委员小组,形成委员小组与界别特色融合、党员委员与党外委员互补的活动单元。委员小组可设组长、副组长和联络员,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专委会分党组、主任会议领导下开展工作。

建立委员党小组,贯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传承把“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依托委员小组建立党小组,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突出政治功能,带动小组委员认真履职尽责。在组织建设上,委员党小组参照临时党组织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按照“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原则,党员委员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接受原单位党组织和政协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在工作制度上,委员党小组可通过研讨交流、实地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定期向所属专委会分党组汇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建立委员联系机制,把“两个全覆盖”有效落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协党的组织建设。笔者认为,依托“政协党组、专委会分党组、专委会办公室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的党的组织体系架构,可以建立起涵盖各层级、各专委会、各界别的常态化、网格化的委员联系机制,落实落细“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的要求。比如,建立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常委、党员常委联系党外常委机制、政协党组成员联系专委会分党组、专委会分党组成员联系委员党小组机制、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机制以及党组成员联系相关界别工作机制等。

建立健全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更好彰显人民政协制度优势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是人民政协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也是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汪洋主席多次强调,人民政协工作要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这就要求各级政协组织要不断完善双向发力的制度、程序和机制,为改革发展稳定凝聚强大力量。

以党组建设为龙头,严实政协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各级政协党组要牢固树立做好政协工作必须抓好党的建设的观念。党组主要负责人要自觉扛起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党建工作链条,拧紧党建责任螺丝,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严实责任。加强对党员委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政协党的建设质量,更加广泛地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探索建立覆盖专委会分党组、专委会办公室党支部、委员党小组和党员委员的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制定涵盖专题协商、提案、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的履职质量评价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促进党建与履职融合推进、相互促进。

以专委会为依托,创新做好双向发力工作。坚持不懈抓好创新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上、政治上扣好委员履职的第一粒扣子,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专委会全面建设,依托委员小组、委员党小组和委员联系机制,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求同化异的工作融于谈心谈话、学习教育、研讨交流、实地考察等活动之中,使党员委员与党外委员互为挚友、互为明镜、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积极探索履职新形式新方法,搭建平等协商、多向交流平台,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引导委员更加全面的履职尽责,在建言资政中不断拓展凝聚共识的深度,在凝聚共识中不断提高建言资政的质量。

以界别为纽带,促进委员落实“双重任务”。界别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特殊使命。各级政协要以党建引领界别作用发挥,坚持分类施策、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推动界别工作活跃有序、政治引领有力有效。以中共界别为重点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委员应充分发挥在政治引领、发扬民主、合作共事、廉洁奉公等方面的模范作用。党派团体界别应重点用好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做好推荐界别发言、提交界别提案、开展界别调研、推进界别协商等工作,促进多党合作事业。专业界别应依托专委会和委员小组,聚焦专业领域,用好专家队伍,开展专题调研,在协商建言中彰显专业优势和独特作用。民族、宗教、港澳等界别,其工作重心是团结联谊,应强化统战意识,加强与所属界别群众的联系沟通,听取界别群众意见,反映界别群众诉求,协调界别群众矛盾。要创新工作机制和履职载体,引导界别委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民情民意恳谈等基层协商活动,支持委员深入界别群众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本文节录自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65期)“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研究专题。作者张昌尔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主席,范继英系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曹宇光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