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据调研,目前大多数地方中小学教育领域,传统地方戏曲教育缺位,而我市中小学生对本地花鼓戏知之甚少。多年来,我市文化部门一直通过开展花鼓戏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等工作来推广戏曲文化,但目前学习和喜爱的人群却依然逐渐减少,而且基本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中青年群体,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花鼓戏没有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地方戏曲方面的专业教材。二是相关师资力量缺乏,音乐老师还需要进行戏曲方面的培训。三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学生受不到这部分的传统戏曲文化的熏陶。四是家庭教育思想方面存在问题,认为是地方戏曲文化“夕阳产业”,不愿意让小孩对其培养兴趣爱好。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把地方花鼓戏纳入中小学生音乐课教学计划。建议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合作,每学期在校园内开设适量的地方花鼓戏课程,通过观察择优成立兴趣小组,选派专业的花鼓戏老师对唱腔、表演等进行专业指导。
二是丰富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观看演出、戏曲欣赏、组织小范围内的学戏唱戏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教育手段,通过精致的音乐、舞美元素,营造艺术美感,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对传统地方戏曲的兴趣爱好。
三是选拔和培养地方戏曲文化接班人。例如益阳市文化部门曾开设小演员班,从各个中小学吸纳了一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现在他们已成为益阳花鼓戏传承的中坚力量,这种方式为我们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提供了经验。但这样的力量远远不够,还有更多传统文化艺术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和发扬,寻找传统文化接班人的重任仍需政府部门、学校、家庭通力协作,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