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办公室经促科科长陈小芳反映: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定居的农村老人也逐年增多。农村老人进城定居,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无论是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都很难适应。主要表现为:在农村邻里之间的关系密切,可进城后,邻里关系生疏,平时晚辈也忙于工作和学习,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普遍较少,使他们感到孤独;在农村他们可以种菜、养鸡,可在城里除了看电视、做家务,就无事可做,致使他们普遍感到孤寂无聊;从农村来到城市,许多生活方式不习惯,比如进门换鞋、上完厕所冲水,以及缺乏使用家用电器常识,给农村老人设置了一道障碍,即使在农村算得上“能人”的老人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心理上的落差,难免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将进城定居农村老人出现的问题作为老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预防、减轻他们的孤独和不适应感。
1.建立档案管理。街道、社区要尽快建立65岁以上来自农村老人的社区居民专门档案,以便掌握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身体情况,对进城生活的农村老人情况建立定期查访建档制度。
2.强化城市日常生活知识宣讲。拓展城市老年大学服务进城生活的农村老人业务,开展专题讲座,为农村老人宣讲一些城市生活必备知识和文娱知识,如唱歌、跳舞、摄影等。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观念,熟悉城市生活环境。
3.搞好人文关怀。在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单独为农村老人建立专门的聊天室、活动室,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生活,不再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4.解决切身利益。纳入城市居民养老范畴,对确有生活困难的移居城市农村老人,要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同时,在享受城市公交待遇上,对符合条件的移居城市农村老人要同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