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通管理“最后一公里”
细化村账镇代管制度。一是乡镇在筹备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之前,各村党员群众将有财务基础、群众信任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重新推选出来,可以由镇财政所、经管站联合组织关于村级各项收入、支出办理手续、交账办理手续等方面的上岗业务培训。二是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与各村(社区)村(居)主任、报账员每季度例会制度常态化,季度会上由财政所工作人员通报交账情况,及时指出交账的整改问题,各村(社区)村(居)主任、报账员在会后组织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召开信息通报会,整改问题信息经过层层传递之后,各村(社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报账员的业务能力将得到提升。
规范财务人员管理制度。一是村报账员和出纳进行分设,但严禁支部书记、村主任兼任出纳现象。乡镇财政所可以针对各村财务人员混管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要求各村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按章办事。二是规范村报账员业务。要求村报账员将村内财务收支、往来结算、各项统计报表、记好村内现金日记账,将村内各项收入、支出汇总,每季度月底向主管部门交账,办理好交账手续。
二、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在于服务群众。乡镇财政所要积极探寻高效服务群众的方式,为群众带来极大便利。
“互联网+”助力便民服务。一是抓住益村APP平台。乡镇财政所可以借助“益村”平台查询惠农补贴功能,积极督促各村(社区)及时上门入户宣传,提高下载率,农户在手机上就可查询补贴及相关问题,既给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减轻了乡镇财政所工作的信访舆论压力。二是巧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乡镇财政所可以借助乡镇微信公众号开通线上财政所便民服务工作,在其板块里增加惠农政策宣传、惠农补贴信息查询以及资金公示等内容,把服务真正送到群众家中。
规范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一是细化信息管理。大部分乡镇财政所只有一位信息专员,全镇所有村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补贴、生猪无害化处理补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户奖励等具体信息录入、整理、查询等工作全由一人承担,工作量大,且影响了服务质量。而现在,可以明确村级便民服务员作为村级信息专员,由乡镇财政所信息专员组织其开展业务培训后,将各村信息数据的录入、整理、查询、公示等工作集中打包给村级信息专员,每个月对信息专员的工作进行考核管理。二是增加信息查询便民代办业务。明确各村便民服务大厅为农户惠农补贴信息固定查询点,各村信息专员提供查询业务,为那些不会使用互联网及移动数据客户端查询信息的农户提供便利。
积极与乡镇农商行金融扶贫站开展合作。农商行金融扶贫站试点工作已经启动,老百姓将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存取现金、转账、余额查询、涉农补贴发放、电费、话费、公共事业缴费等业务,而乡镇财政所也可以积极与农商行衔接,为加大村级信息专员与金融扶贫站点工作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在其上岗前就进行联合业务培训,同时还可对所涉及的扶贫业务工作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三、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延伸“互联网+监督”平台。镇财政所按时将每年度的“三公”经费、财政预算及决算情况、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都要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政务信息网站上公示,方便群众查阅。乡镇财政所可以借助“益村”平台延伸“互联网+监督”平台,要求各村信息专员在所在村目录里将财务公示情况及时上传,群众可通过这个APP及时查看各村动态,财务公示情况的时效性得到了保障,张贴在公示栏的财务公示情况也不会“随风而去”、“随雨而消”,镇财政所会对各村(社区)的照片上传情况进行抽查,使各村(社区)财务工作真正处于层层监督之下。
村级纪检员加强财务监督。各村(社区)的财务工作中不能缺乏监督之“眼”。对此,乡镇财政所可以让各村(社区)的村级纪检员在财务工作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求其配合报账员及财务清理小组对各村(社区)财务清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给出整改意见及建议,情况汇总后交至镇财政所审查,对问题严重的村(社区),将会把问题线索交至镇纪委,进行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