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立论 > 社情民意

关于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的建议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9-10-31 发布单位 : 市政协 点击数:

九三学社益阳市委社员罗铝反映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5亿吨,全国688个城市(除县城以外)中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都面临垃圾问题,垃圾问题迫在眉睫。今年7月起,上海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其他各个城市也纷纷推广。目前已初见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垃圾分类宣传流于形式。为号召全民参与,各单位组织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其中发放宣传页成为了常规宣传形式,但这一举措收效甚微,反倒产生新垃圾。

    二是垃圾桶供不应求。据人民网报道,大批垃圾桶订单涌入台州—中国塑料制品的重要产地,近3000家台州日化企业既有产能应接不暇。大部分企业面临人手不够和仓储用地不足的问题。基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全国供应优先上海、其次为省会城市、再次为地级(州)市的倾斜供应现象。硬件设施跟不上来,三四线等城市有心无力。以资阳区为例,只有少数几个社区显眼处摆放了几个垃圾分类的专用桶,基本都是原来的老式垃圾桶。居民无法实现干、湿、有害、可回收等分类。

三是旧习难改。监督员在就分类,不在就不分。部分居民我行我素,生活习惯难改。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动员。不再发放宣传页,避免产生新垃圾。一方面,以绿色环保的宣传形式宣传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深入人心。比如:在菜市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垃圾分类宣传环保袋,在校园推广时发放垃圾分类宣传笔袋,在社区宣传时可以开展儿童垃圾分类模拟投放游戏、组织成人进行垃圾分类挑战赛等。另一方面,可通过拍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的创意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快手、微视等新型自媒体,创新形式,从受欢迎的宣传媒介入手,达到预期宣传效果。

    二、整合各项资源,加强供应。一方面,政府要优化城市间垃圾桶配置,确保各级城市垃圾桶、垃圾库房、智能感应器等硬件设施都能跟上。另一方面,要积极督促企业提高产能,增加用工人员、扩大仓储用地。

三、倡导社会监督,巩固成果。小区内可以通过物业监控、保安巡逻、居民相互监督等方式,社区、街道将监控摄像头接入智能管理后台,全时段观测垃圾分类居民投放实况。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