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长征路”之二十六——秀美藏乡茨日那
作者:谭绍军
发布时间 : 2017-09-01
发布单位 :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研究室)
点击数:次
7月20日,由市政协组织的今日长征路考察活动开启第四阶段行程。按原定计划,第四阶段的目的地,应该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小金、若尔盖、红原等县。这一阶段,也是此次考察活动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因为当年红军就是在这一带爬雪山过草地,我们当然必须实地去感受。事不凑巧,8月8日,阿坝州的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考虑到灾区以及周边地区救灾交通管制等因素,我们只得暂时跳过原定四阶段的阿坝,去到计划内的第五阶段——甘肃省。我们都知道,甘肃是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都经过了的唯一省份,这一点,让甘肃人民充满骄傲与自豪,我们也很是期待。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是我们甘肃行程的第一站。“迭部”是藏语“大拇指”的音译,传说有神人用大拇指推开了阻碍前行的大山,迭部因此被称为山神“摁”开的地方。迭部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接壤,地势险峻,山高林密,在迭部崇山峻岭间行走,我们仍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但迭部又是一块红色沃土:1935年9月,红军沿松甘古道一路北上,经过达拉沟,9月12日,在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对确定北上战略方针,纠正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胜利完成红军长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9月13日,红军沿达拉河下游的悬崖栈道,抵达旺藏乡,毛主席在茨日那村一栋二层的小木楼上住了三天,并在这里下达了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继而智取天险腊子口,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通道。这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必须去的。无奈,通往俄界会议旧址——达拉乡高吉村的公路正在改造,而且正下着雨,我们只得听从迭部县政协副主席张丽建议,放弃了俄界会议旧址的考察,从通往高吉村的路口掉头,先去茨日那。“俄界会议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35年9月13日,红军离开高吉村,沿达拉河顺流而下,向东北方向前进,目的地是现在的迭部县旺藏乡茨日那,跟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一样。当年,红军的行程约60公里。可就是这短短的60公里,红军先头部队却走了整整3天!”一路上,陪同考察的甘南州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克仁跟我们陆陆续续聊着当年红军行进的艰辛。他指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说:“你们想想看,一路上,红军除了要对付来自河对面的冷枪,还要面对没有铺板的云崖栈道,这些栈道横嵌于百丈悬崖之上,有的凌空架在湍急的河面上,十分危险。60公里的距离,一步步走来,真可谓是艰险异常!”是啊,当年红军走过时的艰辛与危险,我们真的不敢想象,好在80多年后的今天,从高吉村开车到旺藏茨日那村,乡村道路加省道,不到一个半小时,达拉河下游、白龙江悬壁栈道早已没了踪影,依稀可见的唯有绝壁上偶尔一两个“石眼”。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年的天堑,今日变通途,足可以告慰在战斗中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了。”接过陈克仁的话茬,市政协副主席徐德华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看,到了。这就是茨日那。”车子在一块襦红色纪念碑前停了下来。“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纪念碑”几个大字早已映入眼帘。看得出,这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纪念碑和小广场,都新建不久,纪念碑对面靠近村子的这边,粉刷一新的山坡上,“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部队”的标语格外醒目。可能是毛主席住在茨日那时说过的话。这句话,我们在以前的长征途中已经多次在红军标语上看到过。旺藏乡王宝、旺藏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索南加措早已在纪念碑前等候我们。原来,茨日那就坐落在白龙江边,距离旺藏乡政府只有1公里,附近还有迭部县最大的寺院——旺藏寺,当年红军部队的大多数官兵就住在这个寺院。站在茨日那村前的公路上,脚下就是翻滚的白龙江。跨越白龙江现在有三座桥,倒映在江面上很美。位置最高的那座水泥单孔桥是新建的,水泥大桥下方是伸臂式木桥,木桥下方还有钢架结构的木板桥。这座伸臂式木桥,当地人叫仙人桥。当年,毛主席就是从这座桥上走过,跨过白龙江的,乡亲们都叫红军桥。看上去,木桥两端的桥架还保存完好,伸出的桥面只剩两根木橹了,不过,从水泥桥上往下看这伸臂式木桥,真还叫人胆寒。
回转身,往村里走,索南加措告诉我们,“茨日那”是藏语的音译,“长寿”的意思。茨日那只不过是旺藏村的4个村民小组之一,居旺藏村中央,只是,他们不叫村民小组,也叫村,茨日那村30户,150多人,这是一个美丽的藏族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红军长征文化艺术墙,迎面还有雕像“辣子情缘”。藏族老者与毛泽东手握手,手里提着的是一大串辣椒,雕塑没有配文字说明,不知出自何典故。见我们正疑惑,索南加措笑道:“毛主席不是常说不能吃辣椒就不是真革命吗?我们就是要表现这种情素。”再往里走,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农家小院落,青一色的黄色围墙,偶尔有些树枝伸出院墙,鸟儿在枝头歌唱,静谧而美丽。“这都是最近几年改造建设的。”索南加措边走边介绍,为了把毛主席在茨日那的旧居建设好保护好,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用于茨日那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投资250万元进行茨日那风貌改造;投资50万元硬化村巷路面;投资30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010年,茨日那村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帕巴次力,开始建设自己理想中的“红色旅游村”,他出资组织农业合作社,把山上的农田建成了农业示范基地,全村人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然后,他又建起了青稞酒厂,把农业示范基地和附近村庄里的青稞加工成了高附加值的青稞酒。去年,又投资2800万元,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旁边,新建了茨日那非物质文化民俗博物馆和高档次的藏家乐——红军驿站。如今的茨日那,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高吉村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一道,一并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建设的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最近又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我们在村里住了一个晚上,这也是今日长征路考察活动开始以来,在藏乡村庄住过的第一个晚上。与村民攀谈,最大的感受,是村民对现有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着信心。在他们看来,红色是当年红军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我们藏族人民的好日子是党和毛主席给的,我们不能忘本啊!”索南加措动情地说,这些年来,村上几乎家家户户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的,就是毛主席像。前几年,村上一户人家失火了,村里人都帮着灭火。大伙跑到他家一看,主人带着全家人正朝外面跑,家里人什么东西也没拿,只见主人双手高举着毛主席像从火海中跑了出来……
就要离开茨日那了,我们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秀美藏乡茨日那,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