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长征路”之二十二——大渡河畔樱桃红
作者:周志宏
发布时间 : 2017-08-10
发布单位 :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研究室)
点击数:次
7月15日,我们来到了大渡河畔泸定县。泸定县政协副主席马天华、李华桥和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鑫瑶在冷碛镇与我们会合,然后带我们去参观“中国红樱桃之乡”。
“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
在干练的老板娘热情的招呼下,我们走进了大渡河畔上游的一个农家小院,只见一片绿色葱茏,掩映着一栋白色小楼房。院中栽满了桃树、枇杷树、梨树等等果树,成熟了的鲜桃,翘起尖尖“小红嘴”,似乎想亲吻每个客人。院墙旁边,白色的木槿、红色的紫薇在微风中摇曳。青青葡萄架下,波光粼粼的小水池中,小鸭子在游来游去。小水池旁边,摆放着古色古香且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桌椅板凳。老板娘放好竹叶青茶叶,将开水徐徐倒入,茶叶慢慢氤氲舒展,香气弥漫着整个院子。活泼美丽的小姑娘端上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桃,一个个给客人削好。在闲聊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村庄有着“中国红樱桃之乡”的美誉,家家户户种植红樱桃和其它果树。大概一亩红樱桃可产四五千斤,高的每斤卖到四五十块,最低也可卖到十块一斤。一个村民家庭种植一亩红樱桃就脱贫了,如果还种点其它果木,小日子就蛮滋润了。可惜我们来迟了两天,山下的红樱桃采摘完了,只剩下高寒山顶还有些许红樱桃。
用完本地特色午餐后,李哥派车陪我们到岚安云端古镇瞻仰“红军魂”烈士纪念碑和红军烈士陵园。
从泸定县城沿大渡河逆行十来公里,有五座三千多米的山,像上弦月一样紧紧连在一起,矗立在大渡河东岸。五座山的山腰上,环抱着一块极其难得的相对“广袤”的盆地,面积达57.96平方公里,因西面对着大渡河方向是一个缺口,故常年相对湿润,所以,位于这个盆地中的岚安云端古镇,自古就是泸定县的风水宝地。我想,“岚”者、山风也,安者、停也。之所以叫“岚安”,就是因为三面之寒风,均不侵该地也。资料介绍,岚安云端古镇开拓于新石器时期、发展于两汉、成熟于唐朝、兴盛于明代,闭塞于清末,大部分时间是我国“贵羌人”居住地。现在该镇有常住人口近三千人,97%是藏族,且已走出了四百余名大学生。听七十出头的岚安云端古镇文化站黄能贵先生介绍,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交易点。古代西北方的藏族、羌族,就与汉族在这里进行“茶马互市”。同时,也是茶马古道和川边各个时期的“军事重镇”,是一千多年前西夏“罗崖部”驻地,也是明朝“岩州卫”所在地,曾驻军五百。车子要开上岚安云端古镇,就必须在坡度七八十度的山坡上,爬升到海拔两千四百米的山腰,因此,必须要走五六个“回头弯”,也就是绕“之”字上去。忽左忽右、一上一下,胃隐隐作疼。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如果有恐高症,恐怕早已被吓瘫。
1935年11月3日至12月26日,红4军和红32军分别在军长许世友、罗炳辉指挥下,曾经在岚安云端古镇和国民党反动派指挥的“白军”浴血奋战七次,先后牺牲了六百零七名烈士。烈士的鲜血,数次染红了这块土地。最惨烈的一次,是大部队走后的1935年12月26日,突围到椅子山的二十三名红军勇士,在打光了一百一十余发子弹后,为避免被活捉,全部跳到令冰槽悬崖下的深潭里壮烈牺牲。直到后来发大水,有些尸骨才被冲出来。当年红军在这儿驻扎部队,坚守了五十三天。仅用四天时间,就创建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而为了保证军需供给畅通,则将这一条“红军生命线”维持了近十个月。该镇也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当地的老百姓自发捐献了自用的86口棺材,用来掩埋烈士尸骨,其余的烈士就只能挖一个大坑一起埋了。黄能贵先生的父亲,曾经给红军将领烧过开水等,当年的茶壶等珍贵革命文物现在都还摆放在文化站,用以纪念先烈并教育后人。听着黄老先生深情的讲述,我们无不潸然泪下……跪拜在“红军魂”纪念碑下!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当年的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军医院旧址。山河依旧、房屋依旧,花椒树、青杠树也青葱依旧,然而,当年那群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红军战士呢……
走出红军医院旧址,突然下起了雨,凉飕飕的。斜风细雨之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在枪林弹雨之中迅疾奔跑的红军战士们。
“卖桃呢!”“大鲜桃呢!”
老大爷的叫卖声,唤醒了我们这群沉思中的朝拜者。看着古朴、宁静、和谐的村庄,望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村民们,我想,这不就是当年先烈们为之苦苦奋斗、不惜流血流汗的理想与目标么?
下得山来,泸定桥头,摆放着三两篮通红透亮、鲜香诱人的“红樱桃”和“车厘子”。双手捧起一把“红樱桃”,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沁人心脾……
然而,一抬头,看见湍急的大渡河河水上的条条铁链,恍恍惚惚中,地上那一颗颗、一串串红樱桃,分明是当年二十二勇士身上滴下的鲜血。山间那一片片鲜红,也分明是六百零七名烈士流出的鲜血。正因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才会有如此鲜红的“红樱桃”,也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