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抵达彩云之南时,恰逢雨季,抬眼望,只见四处山水迷蒙一片,赶紧套上针织衫,驱车赶往禄劝县城。
帽儿山哟
下午6时,我们到达禄劝县城。负责接待我们的县政协副主席老赵早已等在约定地点。
我是第三次到云南,但还是第一次到禄劝。聊到山路的难走,老赵说:“我们这儿民间有一个‘流行’词,叫作帽儿山,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山有七八十度的坡度,假设人慢慢抬头往山顶上看,一不小心帽子就会掉下来,被山谷中的风一吹,就找不到了。”稍微停了一下,老赵补充说,这儿的山里人还有一句夸张的话:“站在山这边大声喊,可以喊得应山那边的人家,但走过去相会却需要个把月。”这些形象的表述,都说明了禄劝的山有多陡峭、多高大。老赵接着介绍,像金沙江皎平渡,从山顶到河边的落差有八百多米,金沙江两岸经常云雾缭绕,所以,毛主席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当然,一个“暖”字,也写出了当年红军走过千山万水后,巧妙渡过金沙江时的喜悦心情。
坐在旁边、该县林业局的崔副局长又补充道,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禄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同时,大力发展烟叶、茶叶、中药材、食品(食用菌)、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所以,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做到了两相促进、相得益彰。并且,因为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红色革命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禄劝每年可享受国家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支持近19亿元,所以,近些年来,发展很快,老百姓渐渐脱贫,生活舒心畅快。
红色旋风
休整一晚后,我们开始寻访当年红军的足迹。
肃立在“红军洞”前,大家眼泪在眶眶里转,激愤之情溢满胸膛。1935年5月初,红三军团队伍长征途经禄劝县九龙镇,12名重伤病员被安置在当地老乡家里后,部队又继续向洪门渡进发。红军走后,伪区长李瑞庭和一些土豪劣绅又蹿了回来,疯狂搜捕红军留下的伤病员。面对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重伤病员,灭绝人性的伪区长李瑞庭竟对众人严刑拷打,然后将坚贞不屈的王其祥、王正帮、王有龙、刘金山、付正祥等12名红军战士,逼着他们跳下了九龙镇鲁筷村后的“天坑”——落水洞,尸骨至今无法打捞上来。12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当地群众深深怀念着他们,从此,就把这个“落水洞”叫作“红军洞”。80余年来,当地的老百姓自发修建纪念碑,年年自觉前往祭奠,“红军精神”和对党的深情也就代代相传至今。
可以想象,当年三万多红军战士,一个接一个打着火把在“之”字型的羊肠小道上,在“帽儿山”间翻山越岭,喊着口号向前急行军,就像一条向前飞奔的“火龙”。从此,在彝族苗族穷苦人心中播下了“火种”,使他们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希望与路径。所以,红军走过的地方,都刮起了“红色旋风”。当后续部队到来时,一个个各族青年参军了,一个个船工帮着红军渡江了,一个个阿妈帮着红军打水做饭了,一支支游击队建起来了,一个个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了……虽然还是“帽儿山”、也依然是奔腾的河水,但是,从此,人心红了,革命开始逐步走向高潮,少数民族人民也翻身得解放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凤家古镇
禄劝在南宋时期,主要是大理古国37部之一的“罗婺部”所居之地。明朝时,强大的罗婺部派出彪悍的军队,跟随朱元璋继续向南边的部落征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被赐姓“凤”,其土司头人所在地,就成了“凤家古镇”。清朝实行“土改归流”政策后,彝族土司头人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叛乱被剿灭后,历史上真正的“凤家古镇”也被荡平。但彝族的光荣历史及其英雄人物与民俗风情等,却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禄劝县政府招商引资,在县城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凤家古镇”。
凤家古镇占地近五百亩,是一个方形的建筑群,外围一圈铺面作彝族商品店,往里是环形的“小桥流水”,中间是彝族的祭祀殿堂。凤家古镇采用仿古建筑的形势,处处雕梁画栋,再现了当年“凤家”的辉煌,体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参观完现代版的“凤家古镇”,就基本了解了禄劝彝族的光荣历史,而进牌坊大广场上那个硕大的羊肉汤锅、大戏台,仿佛使我们看到,火把节上,数万彝族兄弟围着大汤锅、举着火把唱歌跳舞,喝羊汤、吃羊肉、看大戏,生活是多么愉快!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不禁又使人联想起当年红军路过时,那在山间飞奔的长长的“火龙!”
先走“帽儿山中”洗肺,再来“红军洞边”洗心,然后到“凤家古镇”洗胃。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禄劝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彝族、苗族兄弟们将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