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室工作 > 文史学习委员会(研究室) > 工作动态

“今日长征路”之五——没有烈士遗骸的“烈士陵园”

作者:谭绍军 余文武 发布时间 : 2017-05-10 发布单位 : 益阳日报 点击数:

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几乎是人尽皆知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清楚地记得,1934年11月中旬,实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从江西省于都县南渡于都河,接连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在湖南南部向广西进发。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广西全州、兴安、灌阳的湘江一线,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摆开近30万大军,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这里。11月25日至12月3日,在湘江两岸,红军与数倍于已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经过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在红军各部的相互掩护下,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渡过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包围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战役;湘江战役,不仅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转折之战,而且还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从此,中国革命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战,就发生在兴安县城之外的山坡丘陵间和渡口河道上。7天时间,6万多红军只剩一半,大批红军遗骸顺江漂流……想当年,就曾有过“一年不喝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那场激战是如何的惨烈,只从那场战役幸存者的回忆录中了解到,那场战役,红军打惨了,也把红军打醒了。正因如此,我们想要亲眼看看这个烈士纪念碑园的心情特别迫切。一到兴安,就迫不及待地找寻湘江战役纪念碑园。“拐个弯,那个特别抢眼的红房子,就是湘江战役纪念馆,碑园也就在那里。”果然,前行不到两公里,远远地,就看到一座大红色、带棱角的屋顶造型的房子,那就是湘江战役纪念馆。这是一个呈方形的纪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等组成。其间,大大小小的纪念碑只怕有近百块。这当中,最为抢眼的,当然是耸立于山顶上那块主碑和与此相匹配的群雕。仔细观瞧,由红军头像和浮雕巧妙连成一体的灰白花岗岩群雕,展现出湘江战役的多个历史画面,描绘了长征中的青年红军、女红军、老游击队员、儿童远征、渡江、送别、永生等场景,尤如电影特写镜头,定格在那里。

沿着群雕后面的台阶,去到山顶的主碑,“好高!!”一位政协委员仰望山顶,忍不住这样慨叹。当地一位走在我们前面的退休干部接过话头,告诉我们,这儿共有184级台阶,分为四段:第一段81级台阶,寓意八一建军节;第二段89级台阶,象征着长征先烈的奋斗精神天长地久;第三段9级台阶;第四段5级台阶,象征长征中5个军团掩护2路纵队前进。

“这纪念碑园是1996年建成的。说起这纪念碑园,还颇有故事呢。”我们边走边聊,老人家告诉我们,那是1983年夏,著名作家魏巍重走长征路时,来到兴安县界首光华铺红军烈士墓前,心潮澎湃,忍不住老泪纵横。他看到多年前红军浴血奋战抢渡湘江之地,却连一块纪念地都没有。回京后,魏巍找到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这位湘江战役中与林彪共同率领红一军团担任前卫的开国元勋深受触动,随即一同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此告慰烈士英魂,教育子孙后代,勿忘那段惨烈的历史。1996年1月19日,纪念碑园正式落成,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等参加了落成典礼。现在,纪念碑园已改名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公园。“你们再看这。”上得山来,沿着纪念碑转了一圈,这位热心的老干部指着碑座下的多块大理石碑说。近前一看,碑刻字迹清晰,密密麻麻,详细记录着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及其子孙后代为修建这纪念碑的捐款者姓名及数目,最多的5000元,最少的也有100元。

再一次来到那座红房子前。刚进大门,左右两侧的大字标语深深地震憾着我们:“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敢于胜利/敢于突破/敢于牺牲”。“这,不就是我们寻觅的长征精神么?”一位政协委员这样感慨道。红房子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图片、实物巧妙组合,声光技术科学利用,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湘江战役的惨烈场面,一位政协委员一边看一边默默地抹着眼泪。

这是一座没有烈士遗骸的烈士纪念碑园,却用生动的事实告诉后人,成千上万的红军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血洒湘江上,忠骨埋青山,我们不由潸然泪下……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