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室工作 > 文史学习委员会(研究室) > 工作动态

“今日长征路”之三--红色之旅 洗心之行

作者:余文武 发布时间 : 2017-04-28 发布单位 : 益阳日报 点击数:

4月11日清晨,我们从益阳驱车前往江西,开启了市政协“今日长征路”第一阶段的序幕。一路上春雨绵绵,高速公路两旁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景致不断映入眼帘。因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我无暇欣赏这些美景,只想尽早到达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有“红色故都”和“共和国摇篮”之称的瑞金市。去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探寻先辈们坚定无畏的革命精神。

到达瑞金已是傍晚时分,在宾馆安顿后,匆匆吃完晚饭,我们顾不上舟车劳顿,撑起雨伞漫步瑞金街头。昨日的硝烟已散尽,呈现在眼前的是笔直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缤纷闪烁的霓虹灯,天色已晚,各红色景点已关闭,只能带着一丝惆怅入眠。

一早起来感谢天公作美,天已放晴,接下来几天一路春日暖阳,为此次红色之旅平添了几分好心情。在瑞金市区我们先后参观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一苏大会场、中央政治局旧址等几个主要的革命遗址,来到瑞金沙洲坝红井旁喝着甘甜的红井水,凝望井边石碑,上面书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大字就像一座精神丰碑,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光荣传统。

在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里,通过声光电多种形式展现出的一幅幅反“围剿”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见证了我党艰苦奋斗和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革命传统,也让我们深刻领略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红军“天兵怒气冲霄汉”的磅礴气势,80多年过去了,散去的是战火硝烟,但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永远不灭,在继续指引着中华儿女发展前行。

站在于都县贡江边“长征第一渡”大石前,回想当年,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为了让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而被迫进行转移的红军渡江成功,于都人民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群众将床铺和门板拆下,有的群众将棺材木拖来,仅用4天,就在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依稀可以看到于都人民箪食壶浆欢迎渡江成功的中央红军热烈场景。位于贡江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像一面旗帜,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新的伟大征程,这时耳畔忽然回响起《十送红军》的歌声——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于都人民母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不停浮现在脑海中。

如果把红军长征比作飞扬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红飘带,那么湘江战役则是一个沉重的结。我们来到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大厅两边墙上分别镌刻的“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和“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两行金色大字迎面撞入眼帘,仿佛闻到了当年血雨腥风的味道,这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定下的“血战”基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五万将士血染湘江,当地老百姓因此“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可见战斗之惨烈。其实,不只湘江战役,在整个长征中,红军都是靠“三个勇于”精神开辟前进道路的。在当今,我们仍然要坚持“三个勇于”精神,多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多在苦难条件下锻造,纯洁自己的信仰,砥砺自己的意志和品格。

我们来到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站在猫儿山老山界上,望着远处千山万壑,亲身体会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英雄气概。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次红色之旅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不停的冲击着我的心灵,也涤荡了我染上了些许尘埃的灵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和努力拼搏。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这是新时期的伟大长征,同样需要众志成城、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