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履职篇章的光彩一页

作者: 发布时间 : 2016-10-21 发布单位 : 益阳市政协 点击数:
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二十多年来,在安化政协履职的厚重篇章里,促成县委、县政府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着力加速推进,应当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安化是199910月通过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的。在“两基”攻坚过程中,学校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的问题充分显露。当时全县有各类中小学校共1245所,其中村小1180所,有的一个行政村多达5所学校,有的学校却只有不到1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财政投入大,办学效益低,教育教学质量难提高。为此,众多社会有识之士呼吁:要促进安化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非得改变这种状况不可。
    那么究竟该怎样改呢?这当然需要调查研究。就在“两基”验收结束后不久,安化县委、县政府即委托县政协开始着手专题调研。当时县政协领衔这项工作的是联系教育的副主席贺建秋,这位曾在县政府任过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也任过县教育局副局长的领导,对上级教育政策和安化教育县情的熟悉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他的主持和带领下,调研队伍走遍了全县30个乡镇(包括许多行政村)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广泛听取了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基层干部、政协委员及家长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之后,调研组根据有关政策进行了认真测算和反复比对,先后统计整理了1万多个数据,按照提高办学效益和确保学生入学两者统筹兼顾的原则,初步出台了全县学校规划总量、学校布点、个体学校规模和辐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及相关落实措施的基本框架。在20001月初召开的安化县政协五届三次全会上,由我代表政协教育组作了《大举调整学校布局,奋力开创新世纪教育的新局面》的参政议政发言,以大量客观事实阐述了全县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强烈反响。出席会议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当场表态,要将学校布局调整作为今后35年内我县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力求抓出实效。
    2000年上半年,县政协会同教育部门继续完善有关方案。县政协向县政府递交了主席会议建议案,并代县委、县政府拟草了相关文件。2000615,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长出差在外)出席会议并讲话,集中部署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出台了《中共安化县委、安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若干问题的决定》。就这样,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县政协的积极推动下正式拉开了序幕。由于调研深入,相关政策措施考虑周全,调整工作十分顺利,各乡镇党委、政府和行政村及广大家长群众主动配合,当年就调减各类不成规模、效益低下的学校共242所。此后,县政协及相关部门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督查与了解,继续收集并向县政府反馈情况。2001630,县政府在梅城镇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前段工作,对深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到20023月,我县累计调减学校490所,到20038月,更增加至715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由于师资向定点学校集中,施教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我县高中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建设力度空前加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6.98万平方米、占地228亩的安化二中整体搬迁工程如火如荼进行,并于20049月正式投入使用。
    安化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引起了相关媒体和省教育厅的极大关注。2001116的《益阳日报》、2002531的《湖南日报》、2003年第19期的《湖南教育》,都分别在重要位置作了重点(长篇)推介。《湘声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先后进行了报道。省教育厅原拟在安化召开全省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经验交流会,后因故没有开成,但对安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了适当倾斜和支持。
    回顾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我作为县政协委员和县教育部门负责文字综合的同志,可以说见证了县政协促成县委、县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全县中小学布局一步一步走向合理的全过程,并由此深切感受到政协参政议政对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和像贺建秋那样的政协领导、同行对事业的负责精神与严谨作风,对自己的工作及成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