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洞庭湖旅游开发的调研
益阳市政协调研总课题组
为抢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市政协常委会将“南洞庭湖旅游开发”确定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从3月份开始,调研总课题组和7个子课题组成员深入区、县(市)相关部门、企业和14个景区、景点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10次。5月下旬,总课题组赴云南楚雄、丽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并征求了省内多名专家学者的意见。调研情况表明,我市南洞庭湖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特色鲜明,旅游开发机遇难得,应大力弘扬湖乡文化,彰显洞庭风光,着力打造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极。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南洞庭湖旅游开发的优势与基础
南洞庭湖环湖区域包括赫山区、资阳区、高新区、东部新区、大通湖区、南县、沅江市,总面积513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25%,总人口28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47%。1997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保护区;2002年,南洞庭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12年12月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审批名单;由此,益阳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区域内自然风景优美、湿地生物种类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潜力。
(一)优美的自然风光。据调查统计,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52万亩;区域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汊纵横,气候温和,拥有地文景观14处、水域风光79处、生物景观18处、大小岛屿(湖洲)86个,其中沅江南洞庭湖芦苇场有大小岛屿62个,景致别样,从空中俯瞰,好似翡翠落银盘,蔚为壮观;特别是享有“三湘第一湖”美誉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面积12.4万亩,也是洞庭湖的湖中之湖,被中央电视台称为“洞庭之心”。保护区内生物种类多样,共有兽类13科23种、鸟类43科164种、爬行类8科29种、鱼类23科114种、两栖类3科8种、植物154科863种。其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48种。秋冬鸟类聚集,翱翔蓝天,可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区四季风光不同,春季油菜花好似黄金遍地、葱绿的芦苇荡浩瀚无边;夏季千亩荷花飘香、夜听蛙声一片;秋季万顷芦花飞雪、金色稻浪翻滚;冬季珍稀候鸟群飞、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二)厚重的人文资源。据调查统计,区域内88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的有南县涂家台遗址、羊舞岭古窑址、信义建筑群、厂窖惨案遗址等4处;省级的有资阳区沙头镇丝毛岭遗址、沅江市茶盘洲镇玉竹包遗址、五马坊牧师楼、周维寅别墅、何凤山墓等19处;市级的有曾士峨纪念碑、周立波铜像、益阳旧监狱、海员俱乐部旧址、郭家大院和刘公馆等23处。区域内人杰地灵,孕育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民间流传隐居沅江的春秋越国名臣范蠡、西施就在如今的赤山岛上,谪居资江岸边吟诗诵经并引来白鹿驻足倾听的唐代宰相裴休就在如今的裴公亭、白鹿寺一带,关羽单刀赴会的传说、黄帝南巡熊湘山的传说、岳飞与杨幺的战斗故事已在益阳民间广为流传;还有闻名于世且生长在洞庭湖边的清末中兴名臣胡林翼,现代文化名人“三周一叶”(史学家周谷城、文艺理论家周扬、作家周立波、作家叶紫),华侨教育家张国基,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博士等近现代名人。南洞庭湖区域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汉传佛教文化策源地。据不完全统计,南洞庭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类别多,涵盖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曲艺、戏曲、手工技艺、杂技、民间信仰、民间消费习俗、民间生产习俗以及民间医药等方面,多达690余项。其中国家级的有益阳小郁竹艺、益阳茯砖茶手筑技艺、南县地花鼓;省级的有益路花鼓、益阳弹词、水竹凉席制作技艺、虾子起拱、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
(三)独特的旅游商品。南洞庭湖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中国淡水鱼都。在我市的旅游商品中,已有“洞庭牧歌”系列食品、“大通湖”牌水产品、“楚霸王”大闸蟹、“亿昌”麻香糕、“辣妹子”系列食品、“小郁竹艺”竹制工艺品、松花皮蛋、明油纸伞等产品。这些商品或历史悠久、或工艺精湛、或风味独特,已形成一定市场。随着农产品等加工工业的发展,更多具有南洞庭湖地区特色的旅游商品将不断出现。
(四)良好的旅游品牌。目前区域内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7处。分别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国家4A级景区2处;国家3A级景区4处。还有湖南唯一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梓山湖高尔夫球场。随着一大批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南洞庭湖旅游将更具特色、更有影响。由深圳福中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近6亿元开发的皇家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建成并对外营业;由山东兖矿集团东华公司投资75亿元、总用地面积3500亩的“江南古城”文化旅游项目落户益阳东部新区;总投资10.8亿元的南茅运河生态走廊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5亿元的沅江“五湖连通”工程今年底可以竣工。此外,旖旎的湖乡景色,秀丽的田园风光,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已经形成了 “花乡、竹乡、渔乡、茶乡、湖乡”等著名旅游品牌。
二.南洞庭湖旅游开发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几年,南洞庭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张家界、云南丽江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
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农耕经济思维,导致社会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意识普遍缺失,老百姓对自己所处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环境司空见惯,无视其旅游特性。加之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不一,且旅游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人们普遍对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不足。
(二)规划滞后
随着国内游的不断升温,旅游规划滞后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南洞庭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各区、县(市)旅游规划之间缺乏协调、统筹。三是各景区的详细规划没有出台,在各自为政搞项目建设的现状下,造成有的景区建设档次低、设计粗糙、内涵浅薄,产品质量低下,缺乏个性和特色。
(三)基础滞后
当前,我市旅游基础工作明显落后于其它旅游城市,成为制约我市旅游业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通往景区的道路状况较差,很多景区不能通行大型客车;有的景区没有设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区内没有公交系统;南洞庭湖旅游客运码头建设滞后;景区内游客中心、公共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匮乏。二是旅游服务功能滞后。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三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大。首先是形象定位意见不一。茶马文化、桃花江美人文化、南洞庭湖湿地文化各具特色、形象不一,旅游形象莫衷一是。其次是宣传推介未形成合力。在对外宣传上,缺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品牌。各区县(市)也只是侧重单个景区景点的宣传,显得势单力薄。再次是旅游宣传投入不足。我市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在100万之内,无法在中央、省级媒体进行宣传。四是文化品牌挖掘不够。我市先后推出过益阳资阳古城、洞庭渔火、大通湖闸蟹、三国文化等地方品牌,但由于后期宣传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品牌效应。
(四)管理滞后
一方面,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部分景区的食宿、购物、停车经营机制不活。
另一方面,资源保护力度不够。近年,由于南洞庭湖管理的缺位、失位,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堪忧的生态问题。一是旱象不断加重。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气候等因素影响,湖区近几年连续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就连城乡居民的饮水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二是水生态破坏日趋严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排污、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峻,南洞庭湖区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三是“虫患”未得到彻底根治。南洞庭湖区还属于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仍然影响部分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些游客视水为害,担心感染血吸虫病,致使到湖区旅游存在恐惧心理,许多临水、亲水、戏水项目无法谋划与启动。四是泥沙淤积逐年加重。受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影响,每年流入南洞庭湖区的沙土日益增多,湖区内沙洲面积越来越大。五是资源损毁屡禁不止。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就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象赫山区的碧云峰景区,近年的盲目开发和乱砍滥伐,特别是山坡的采石场严重破坏了山体的原貌,造成难以恢复的状况。另外,湖区大面积围垦养殖,河道无序采砂,赤山岛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和渔业资源,盗采盗伐野生植物和林木,随意采挖取土、倾倒废渣等破坏地表地貌的现象屡禁不止。
三.加快南洞庭湖旅游开发的建议
针对南洞庭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级要抢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在加强湿地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依托湿地生态资源,努力挖掘历史文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旅游效益为核心,将南洞庭湖区域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和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抢抓机遇,形成共识
当前,大众化旅游消费的黄金时代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旅游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市场消费不断丰富,旅游业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加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望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这对我市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南洞庭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一是转变益阳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2008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建设绿色益阳成为全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确立,不仅要求我们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注重节能减排;而且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总体布局,迅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分析对比世界各大经济产业的特性,唯有旅游产业同时具备绿色产业、循环产业、低碳产业的特性,并且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已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因此,旅游产业应该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绿色益阳的首选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促进作用,将南洞庭旅游开发打造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先导产业。
二是促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湖南、湖北两省全国政协委员的努力下,这一发展战略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望成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市应该抢抓这一机遇,通过加快该区域的旅游开发,为加大南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促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三是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旅游业对住宿、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餐饮和商品零售的贡献率均超过50%。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统计,旅游产业每创造1元收入,就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每增加就业1人,就会间接创造6个就业机会。南洞庭湖区域在我市所占面积大,涉及人口多,加快南洞庭旅游开发,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就业门槛低、成本投入少、带动面广的特性,可增加大量创业、就业岗位。因此,加快南洞庭旅游开发,对我市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提升形象、扩大开放的现实要求。旅游产业是创造美的产业,旅游产业更是需要美的产业。南洞庭旅游开发的实施,既能推进城市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又能推动城市人文风貌的改变,更能进一步加速推进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以及交通模范城市的步伐,通过南洞庭湖旅游开发,将全面提升益阳整体形象、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塑造益阳作为国内鱼米之乡、生态丽都、宜居之城、幸福之家的完美形象,发挥旅游产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承载作用,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展示我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合作、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二)全面规划,科学开发
1.加强规划管理。为确保南洞庭湖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市政府应组织编制好南洞庭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区县(市)应按照南洞庭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好各自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同时还应制定好景区景点保护与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确保规划得到严格执行。规划的编制应当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3+5”城市群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的发展目标,切合南洞庭湖的旅游资源特色,坚持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应以打造国家级、国际型旅游产品为目的。在整个旅游开发保护区域内,编制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其他专业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要,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项目的建设,应坚持突出重点、严守规划、分步推进、分级负责的原则。
2.确定发展目标。以培育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依据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我市近三年的旅游发展情况推测,建议到2020年南洞庭湖旅游开发的主要发展指标如下:
(1)经济指标。南洞庭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旅游综合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游客数量增长速度。南洞庭湖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该区域同期生产总值的20%左右;年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的80%以上。
(2)产业指标。强化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位置,南洞庭湖旅游综合收入占该区域第三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上。
(3)社会指标。该区域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带动关联就业36万人;旅游产业在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形象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3.明确区域重点。根据南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考虑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了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便利和旅游线路优化,应将该区域划分为几个特色鲜明的旅游功能区。诸如:
——北部革命传统教育与水乡休闲旅游区
主要指南县。以厂窖惨案遗址、德昌公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南茅运河生态走廊为连接,开发以红色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
——中部水域风光与湖泊生态旅游区
主要指沅江市。以南洞庭湖国际湿地资源和赤山岛人文、生态资源为依托,建设成为环洞庭湖旅游圈中的核心景区。融入长沙——张家界黄金旅游线路,成为湖南名人、名山、名水旅游格局中的重要环节。
——南部银城都市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
包括赫山、资阳、高新区以及东部新区四区,是经济势力最强、交通最发达、发展势头最好的区域,以人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依托,开发绿色休闲产品(乡村休闲、农业休闲、生态休闲三个系列)、文化旅游产品、红色及名人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
——东部农渔生态与水乡休闲旅游区
主要指大通湖区。以大通湖自然资源和农垦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渔乡文化和农耕文化体验游为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1.强化政府主导。南洞庭湖旅游开发整体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开发和保护利用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加上南洞庭旅游产业刚刚起步,要加速其发展,必须加大政府统筹协调的主导作用。参考外地经验,我市政府应该主导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全市南洞庭湖旅游开发建设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抓好旅游产品结构、线路组织、总体营销、资源保护等工作。三是主持建设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四是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五是统筹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
2.实施项目带动。旅游龙头项目可以拉动南洞庭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市各级政府要分别抓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沅江市主要抓好赤山国际生态旅游岛、洞庭湖国际湿地公园、洞庭湖博物馆、“蠡施千古恋”古典爱情第一村、旅游客运码头、游客接待中心、五湖景区等项目建设;大通湖区主要抓好环大通湖风光带、中国影视大通湖水上拍摄基地等项目建设;南县主要抓好南茅运河生态走廊建设项目;中心城区主要抓好江南古城文化旅游项目、鱼形山、梓山湖、皇家湖、会龙山公园、资江两岸风光带、益阳三国古城等项目建设。通过市、区县(市)两级项目建设,打好带动招商引资、景点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
3.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市场运作机制。推进旅游开发的市场化运作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议我市成立一家政府控股的旅游开发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包括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招商引资等在内的旅游开发建设投融资工作。二是区域联动机制。南洞庭湖旅游开发区域内各区县(市)和各级各相关部门应按照南洞庭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三是扶持奖励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对旅游开发项目实行税费优惠;支持创建旅游品牌;保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落实旅游企业鼓励扶持政策。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并每年保持20%以上增长幅度。市本级旅游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500万元,逐年增长,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的编制、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相关部门在安排促进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文化名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时,要尽可能与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应予支持。
4.挖掘人文资源。要组织力量,挖掘、收集、整理出版有关旅游资源的传说、掌故,深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要显化、演绎区域民俗风情,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赋予旅游产品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5.降低“虫害”影响。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血吸虫的防治、灭治力度,改善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二要引导游客正确认识血吸虫病的危害;三要普及血吸虫病防治、防护知识,避免感染血吸虫病。
6.实施专项考核。将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及市直相关单位,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进行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四)强化营销,打造品牌
旅游品牌的迅速形成,离不开强有力的市场营销。要将南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从“养在深闺人未知”迅速变为“天下无人不识君”,必须切实加大南洞庭湖旅游的市场营销力度。
1.加强媒体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南洞庭湖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宣传,要将与南洞庭旅游资源有关的历史传说、文化掌故搬上银幕,要拍摄、投放南洞庭湖宣传片。要结集出版文化掌故的图文资料、有关南洞庭湖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等,全方位、多途径宣传南洞庭湖旅游。
2.用好节会宣传。要主动争取国内、省内等重要性的会议、经济和文化活动在益阳举行,扩大益阳对外知名度。要通过举办一些有影响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旅游产品;定期包装一批有特色、有品味的景点参加全国知名旅游节,进行组团促销。借鉴昆明利用举办世博会,促推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建议我市利用黑茶文化节、大通湖河蟹美食捕捞节、沅江洞庭渔火节等节会宣传南洞庭湖,扩大影响。
3.做好赛事宣传。各类赛事在吸引大批观众观赛的同时,也可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市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被利用的赛事,宣传南洞庭湖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业发展。要利用洞庭湖有利的区位、人文、风光优势,适时举办诸如南洞庭湖摄影比赛、主题笔会、环湖自行车赛等各种类型的文体赛事,扩大南洞庭湖的知名度。
此外,要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加强旅游目的地宣传,将南洞庭景区景点纳入长株潭城市群和岳阳楼、桃花源、张家界等景区景点旅游线路,将南洞庭湖旅游融入湘北、湘西旅游圈。要根据旅游资源特色、分布情况,针对不同旅游消费群体和时令季节,调整旅游线路。在旅游实践活动中宣传,展示洞庭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使旅游者领略洞庭湖旅游的独特韵味。
(五)加强保护,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种循环产业,但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核心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就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因此,一定要采取过硬措施,加强生态资源保护,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路子,保障南洞庭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保护旅游资源的相关政策,明确旅游资源的保护区域、保护措施、开发限度、惩处办法等,做到有章可循。
2.积极争取将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提升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保护、治理、开发等方面的协调、管理作用。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严厉打击违法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和渔业资源,盗采盗伐野生植物和林木,随意采挖取土、倾倒废渣破坏地表地貌等行为。(执笔人:龙志刚)